中国古代诗人简介(53)

 

本页内容提要

杨循吉

严复

杨潮观

杨朝英

杨方

杨广

羊祜

杨基

杨巨源

杨讷

杨慎

杨素

杨炯

杨万里

杨维桢

杨循吉 

明代文学家。字君卿,一作君谦。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因病归,他结庐于支硎山下,以读书著述为事。武宗驻跸南京,召他作《打虎曲》,又作乐府、小令等,不授官而视他为俳优,他以此为耻辱,不久辞归。嘉靖中,曾献《九庙颂》和《华阳求嗣斋仪》,晚岁落寞,更洁身自好。

杨循吉论诗,主张:“予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直吐胸怀、实叙景象,妇人小子皆晓所谓者,然后定为好诗。其他□□攒簇,拘拘拾古人涕唾者,亦木偶之假线索以举动者,吾无取焉。大抵景物不穷,人事随变,位置迁易,在在成状,古人岂能道尽不复可置语?清篇新句,目中竞列,特患吟哦不到耳!”(《朱应辰诗序》)这种主张指导着他的创作实践。

杨循吉的诗作多数是叙写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琐碎小事。如《都下将归述怀》、《赠王君》就是说明自己因病辞归的情况。有人怀疑他致仕并非是因病,他回答说:“君以我乐山林耶?我非忘世爱陇亩。衙门晨入酉始出,力不能支空叹愀。”初次吃到家中的杨梅、新盖小屋、头上几丝白发、道中一夜秋雨,他都入诗。这类诗作直抒胸臆,朴素自然。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构思和必要的锤炼,诗味不浓。至于他好释典而生发出的一些诗作,更如禅家语录,寡然无味。另外,他的古文简洁古峭,讲究结构。

杨循吉著有《松筹堂集》、《都下赠僧诗》、《菊花百□》、《斋中拙咏》、《南峰乐府》、《灯窗末艺》、《攒眉集》、《苏州府纂修识略》、《奚囊手镜》等。

严  复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改名复,字几道;晚年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生平 严复14岁父死,以第一名考入福州造船厂附设海军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术及近代数、理、化等科学知识。19岁以最优等毕业,派往建威练船练习,次年改派扬武舰。光绪三年(1877)被派往英国留学,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当时他的兴趣已转向研究西洋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常同驻英国大使郭嵩焘讨论中西学术和政治制度的异同。光绪五年毕业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调他任总教习,光绪十六年,升总办。

严复到北洋水师学堂的上一年(1879),日本变法图强,吞并中国属国琉球。他看到清朝的政治腐败,常对人说:“不三十年,藩属且尽”(王遽常《严几道年谱》)。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受中国危亡时局的刺激,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强烈地宣传“尊民叛君,尊今叛古”(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的理论,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家之一。这时期,他直接参预维新运动。除发表政论外,光绪二十二年(1896),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提倡西学,培养维新人才。次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通中外之情,提高国人对西洋的认识,以利于推行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王锡蕃推荐严复通达时务,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召见,问他对维新的意见,要他把《上皇帝万言书》抄呈。不久政变发生,通艺学堂归并京师大学堂,《国闻报》被封,他的《万言书》写不下去了,仍在水师学堂任总办。1896年严复《天演论》译稿  从戊戌政变到辛亥革命,严复的生活是不安定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起义,严复慌忙避到上海,从此脱离水师学堂。二十八年,到北京任编译局总办。三十一年,在上海帮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三十四年,到北京任审定名词馆总纂。在这13年中,他的主要工作是翻译,所译计有赫胥黎《天演论》(18961898)、亚当·斯密《原富》(1901)、斯宾塞《群学肄言》(1903)、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1903)、《穆勒名学》(1903)、甄克斯《社会通诠》(1903)、孟德斯鸠《法意》(19041909)、耶方斯《名学浅说》(1909)

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到1916年,即袁世凯任大总统到窃国死去的5年中,严复在袁世凯手下先后任京师大学堂校长、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约法会议议员、参政员。1915,袁世凯准备称帝,授意杨度组织筹安会,严复被吸收为发起人之一,不过他没有替袁称帝鼓吹。晚年主要依靠译书的版税为生。

政治哲学思想 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者,严复其首也。”(《清代学术概论》)严复以英国留学生而为维新运动的理论家,用资产阶级经典理论作武器,是他胜过其他维新运动者的地方。他在戊戌维新前发表的《救亡决论》里提倡“西学格致”,即提倡科学,认为对于救亡来说,程朱之学“无实”,“徒多伪道”;陆王之学“师心自用”;其他考据、辞章“无用”。在《辟韩》中猛烈攻击君主专制,认为“自秦而来,为中国之君者”,皆“最能欺夺者”,“所谓大盗窃国者”。在谭嗣同《仁学》发表以前,这是对君主专制所作的极猛烈的攻击。严复还用中西事理作比较,有力地用资本主义思想来抨击封建思想,宣传变法救亡的主张。他指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论世变之亟》),用力今胜古来反对好古忽今,用进化论来反对循环论。又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同前),“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原强》),要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思想和专制政治。

到戊戌变法前一年,严复的思想有所后退。在《中俄友谊论》中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是大乱之道也。”他的后退,一方面出于外面的压力。他的《辟韩》发表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命屠守仁作《辩辟韩书》,在《时务报》上发表,痛骂严复。据传严复将罹不测之祸,经人疏解才罢(王□《严复传》)。另一方面,严复的思想里本有消极的庸俗进化论。他在《原强》里说:“善夫斯宾塞尔之言曰:‘民之可化,至于无穷,惟不可期之以骤’。”这种庸俗进化论主张渐变,反对突变,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影响他后来对革命的态度。戊戌政变后,民主革命势力越来越发展,严复在翻译《群学肄言》时,就宣扬改良主义,不赞成革命。到翻译《社会通诠》时,更认为孙中山提倡的民族主义是属于宗法社会的产物,会使中国社会停滞不进。他从先进转到落后,趋向反动了。1901年南洋公学铅印本《原富》

文学创作和理论 严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戊戌维新前后所创作的诗文,突出的是政论文。他的政论文充满激情,象《论事变之亟》,开头说:“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在文中揭露顽固派的卑劣灵魂:“即或危亡,天下共之,吾奈何令若辈志得而自退处无权势之地乎!”他还用了不少形象性的比喻,象写封建统治者用科举笼络人才,说:“吾顿八□之网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曝腮断鳍,颓然老矣,尚何能为推波助澜之事也哉!”达到了“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吴汝纶称赞严复的文章“往复顿挫,尤深美可诵”(《吴挚甫尺牍·答严几道》)。章炳麟却在《社会通诠商兑》里批评严复的文章:“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申夭之态,回复之辞,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于庭庑者也。”章炳麟批评他的文章还在桐城派的门外是对的。桐城古文对语言的运用有种种限制,力求雅洁,不适于表现当时的新事物。严复的散文突破桐城派的范围,能更好地结合新事物来表达新思想,与八股文的空洞无物不同。至于他的表达手法,“申夭之态,回复之辞,载飞载鸣”,也就是“往复顿挫”,在论文中表达感情,来抒发“讽谕之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因之“深美可诵”。他不以诗著名,但戊戌政变时所写的诗,也往复顿挫,深美可诵,如《戊戌八月感事》等篇。1901年富文书局刻本《天演论》

严复的文艺论,主张“光景随世开,不必唐宋判”,跟着时代开辟新的光景,不必学唐学宋。“诗中常有人,对卷若可唤”,要写出作家的个性和品格来。“譬彼万斛泉,洄□生微澜,奔雷惊电余,往往造平淡”,强调要有深厚的内容(《愈野堂诗集·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他的诗虽然不能实践他的诗论,但是比较朴实真切,有感情。他在《诗庐说》中说:“读者两间至无用之物也……无所可用者,不可使有用,用则失其真甚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诗不能为其他的目的服务,是片面而不正确的看法。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首先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但他对于雅,认为“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后来又反对梁启超说他的译文“太务渊雅”,认为“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分见《新民丛报》第一、七期)所以到五四运动中提出以白话代文言时,他表示反对,以为是“退化”,“遗弃周鼎,宝此康瓠”(《与熊纯如书札》节抄第64),站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边了。

翻译 严复另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是翻译,他在戊戌维新失败之后,努力译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在当时发生了极大影响的译著是《天演论》。他在译著中加了不少按语,在《察变》的按语中,提出“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趋异》的按语中指出:“资生之物所加多者有限,有术者既多取之而丰,无具者自少取焉而啬。丰者近昌,啬者邻灭”,对当时中国的落后贫困会趋向灭亡,给全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他翻译《原富》,在《斯密亚丹传》中说:“顾英国负虽重,而盖藏则丰,至今之日,其宜贫弱而反富强者,夫非掊锁廓门,任民自由之效欤?”实际是为中国指出用《原富》的理论来扭转贫弱而趋富强。这些都是用翻译来为变法图强服务的。他是介绍资本主义学术思想的杰出的翻译家。

严复的译著汇刊为《严译名著丛刊》,自著有《严几道文钞》、《愈野堂诗集》。

杨潮观 

清代戏曲作家。字宏度,号笠湖。金匮(今江苏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中举,曾入实录馆供职,后出任地方官。先后在山西、河南、云南和四川等地任县令,直到70岁在泸州任上告老还乡。

杨潮观品性笃诚,为官关怀民生疾苦,颇有清名。奉调泸州时已年迈,本不想赴任,因见泸州灾荒,毅然前往。“在泸不满百日,凡活五十九万七千人”(袁枚《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杨潮观精音律,善词曲,在四川邛州任知州时,在卓文君遗址筑吟风阁,公余与友朋咏歌其中,他酷嗜禅学,晚年戒律更严。作有杂剧32,结集称为《吟风阁杂剧》。

杨潮观的剧作都取材于古事,而有所寄托。《吟风阁杂剧》卷首作者题词说:“百年事,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数苍茫世代,断残碑碣。今古难磨真面目,江山不尽闲风月。有晨钟暮鼓送君边,听清切。”又说:“借丹青旧事,偶加渲染,渔樵闲话,粗与平章。颠倒看来,胡卢提起,青史何人姓氏香。”作者是在借古喻今。

杨潮观热衷并擅长于政治、道德主题,他的剧作对于官场积弊、民间疾苦多有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一种高标脱俗的品格,表达了对于贤明政治和清廉节操的向往。《穷阮籍醉骂财神》写阮籍醉骂“万能”的金钱:“打透了天罗地网,买通了鬼使神差”;“为甚的贤似颜回,教他掺瓢似丐?为甚的廉似原思,教他捉衿没带?为甚的节似黔娄,教他嗟来受馁?你把普天下怯书生、穷措大,一个个都卧雪空斋”;“偏是那市儿胎、鄙夫才,一任将宝藏龙宫,添得他锦上花开。更逼逻出贫人的卖儿钱债,输与那权门内,供他酒肉池台”。骂的是金钱,指的却是握有金钱的权门豪富。作者畅快淋漓地揭露了世道的不公,表现出同情良善穷苦、憎恶朱门豪富的鲜明倾向。《东莱郡暮夜却金》写东汉杨震拒受馈金的故事,颂扬了正直清廉的品格,也暴露了官场上钱通关节、勾结营私的真象。《寇莱公思亲罢宴》写寇□为庆祝生辰准备大肆铺张,一个老婢以寇家俭朴传统劝阻寇□,寇□感悟,撤去寿筵。此剧宣扬孝思,崇尚节俭,提倡为官作宰的人要有俭朴的美德。《汲长孺矫诏发仓》写西汉汲黯奉旨赴河东勘察灾情,途经河南,时值河南大旱,黄河边上驿丞之女贾天香为民请命,说服汲黯从权矫诏,先行开仓赈济赤地千里的河南。作者歌颂了汲黯着眼实际,体察民众疾苦,灵活施政的作风,同时也反映了官场的腐败和灾民景况的悲惨。《李卫公替龙行雨》写唐代李靖代龙往河东行雨,见旱情严重,便将龙母嘱托的瓶中甘露尽皆倾出,致使河东大旱顷刻变为大水,“为苍生反把苍生来害”。作者借这个传说的历史故事,告诫为官的若一味自信主观,也可把好事办成坏事,立意颇为新颖。杨潮观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官员,他的政治和道德理想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思想范畴,有些作品中比较集中和突出地表现了封建落后意识,如《感天后神女露筋》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宣扬就是一例。

杨朝英 

元代散曲家。号澹斋。青城(青城县有二,一在今山东,一在今四川,论者多以为杨朝英是山东青城)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未详,《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皆失载。与贯云石交游甚密,邓子晋《太平乐府序》中说:“昔酸斋贯公与澹斋游,:‘我酸则子当澹。’遂以号之,常相评今日词手。”他最重要的贡献是选录元人散曲,辑为《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二集,人称“杨氏二选”。选辑认真,搜罗甚富,元人散曲多赖以传世,“二选”是研究元代散曲的重要资料。同时他也是一位散曲作家,作品存小令约27,见于“二选”中。

杨朝英的散曲,多恋情和隐居题材,写来俊逸秀丽。《太和正音谱》说:“杨澹斋之词,如碧海珊瑚。”杨维桢《周月湖今乐府序》说:“士大夫以今乐府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庾吉甫、杨澹斋、卢疏斋。”(《东维子集》卷十一)概括了杨朝英散曲“奇巧”的特点。但他的成就不如关汉卿和卢挚。

杨朝英所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是元代最早一部曲选本。约成书于元仁宗皇庆、延□年间,前有贯云石序言。附有燕南芝庵《唱论》一篇,为研究金、元声乐提供了资料。另附有宋、金人所作大乐(词)10章。杨朝英初编此书为前后集共10,前集5卷为小令,后集5卷为套数。后来可能又经重编。书以曲调分类,反映了编者对音律的重视。据书前所列“阳春白雪选中古今姓氏表”内所记,共选70余家散曲,但其中有些人的作品在今传所见各版本中皆无,而有些作家的作品虽入选书中,其姓名却又未列入表中,因此可能今传版本非完本。现存主要版本为:①元至正间刊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集五卷后集五卷》;②元刊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残存前集二卷》,此本虽残存2,却比10卷本前集多小令100余首;③明钞本《乐府阳春白雪前集四卷后集五卷》,此本比元刊本多小令60余首,套数16首。又,1980年辽宁图书馆发现一种罗振玉旧藏残本明钞《阳春白雪》,存6卷,又比前各本多出套数25首。  杨朝英第二部曲选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编于至正年间。有巴西邓子晋于至正十一年(1351)为之所作序言。全书共9卷,前5卷小令,后4卷套数,仍以曲调分类。选录80余家散曲作品。书前附有元代燕山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对于周德清《中原音韵》的研究,很有帮助。《太平乐府》重要版本有乌程蒋氏密韵楼所藏元刊本,即《四部丛刊》的祖本。又有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活字本。

杨  方 

东晋诗人。字公回。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人。生卒年不详。他出身寒微,善属文章,同郡虞预将其文送示贺循;贺循大加赞赏,为之延誉于建康。丞相王导召授为掾,转东安太守,官至高梁(《隋书·经籍志》作“□”)太守。后弃官还乡,逝世于家中。

杨方有《合欢诗》五首,见于明覆宋本《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这五首诗中,第一、二首手法和句式都较接近。如第一首中“食共同根穗,饮共连理杯。衣共双丝绢,寝共无缝□。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诸句,迭用排比之句,有明显的民间歌谣色彩。至于第二首以“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起兴,暗用《易经》中典故,语意颇壮,虽有雕采,仍不脱民歌情调。曾经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后三首是作者的《杂诗》,不是《合欢诗》,但尚难确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据明覆宋本《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仍采旧说,似较稳妥。

《隋书·经籍志》载,梁代曾有《杨方集》2,至唐初已亡。今存其作品仅有这五首诗。

杨  广 

隋代诗人。即隋炀帝。小字阿□。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文帝次子,母独孤氏。开皇元年(581),立为晋王。后阴谋争夺其兄杨勇的太子之位,于开皇二十年(600)得逞,立为太子。文帝暴卒,遂即位称帝。他为了控制江南,满足自己的游乐生活,于大业元年(605)广征民夫,兴修运河,但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沟通。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广爱好文学艺术,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抄录副本,分为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

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传》),于是爱好梁陈宫体。《隋书·文学传序》称:“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今存其诗多为乐府歌辞,内容或为应酬赠赐,或写声色游娱,显然沾染齐梁之风。但他也有显示帝王之尊的雅体,“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如《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及《白马篇》 2首。清代沈德潜认为这类作品“气体自阔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由于他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也有其实践基础。他又有精工的诗句,如“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回”(《春江花月夜》),明代胡应麟以为“绝是唐律”(《诗薮·内编》),对初唐近体发展有一定影响。

《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事迹见《隋书》本纪。

羊  祜 

西晋文学家。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东汉大学者蔡邕的外孙;其姐即司马师之妻,谥景献羊皇后。羊祜以外戚之重,佐命之勋,历任高官,参预机要,封南城侯。他曾积极赞助晋武帝实现统一全国的计划。在主持荆州军事期间,实行怀柔政策,与东吴使命交通,为西晋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并抓紧时机缮甲练兵,选拔将领,为伐吴战役作了充分的准备。羊祜死后两年即太康元年(280),西晋取得伐吴战役的胜利。庆功之日,晋武帝举杯流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博学能属文”。《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又说“祜所著文章及为《老子传》并行于世”。其中《请伐吴疏》作于咸宁初年,此疏议论稳健,语言简捷有力,表现了作者对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的清醒认识及其作为一个军事家的敏锐眼光和魄力。他的另一篇《让开府表》作于泰始八年(272)。此表情意恳切,语言清通平实,表现了作者不以贵戚自居的品格,同时也透露了他在政治风云中战战兢兢的心境。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称“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萧统《文选》收录此文。

羊祜的作品多已亡佚,今存疏表为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杨  基 

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杨基手抄《眉庵集》(局部)

杨基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元末诗作,大多表现维护元代统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风格异于高启,多不能摆脱元诗□丽纤细风习,他的无题、香奁诸体尤甚。王世贞批评它颇伤“风雅”(《艺苑卮言》)。他的写景咏物之作尚有佳品。如《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观察入微,描绘如画,诗人一路沉醉于花香鸟语之中的悠然自得心情跃然纸上。其他如《春草》、《春暮西园杂兴》等诗,亦细腻自然,情景交融。其中名句如“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一树杨花三日雨,池塘春水绿萍多”等,向为人所称颂。五律《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尤入神境。时人以此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古风《挂剑台》写吴季子讲求信义的坦荡胸怀,形象鲜明,风格苍劲,语言俊爽峭拔,不同于他的其他近体诗风,另开一新境界。

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 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赵□《因话录》说他“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全唐诗》辑录其诗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杨  讷 

元末明初杂剧作家。原名暹,字景贤(一作景言),号汝斋。先世为蒙古族人,从其姐夫姓,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记他“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永乐初,与汤舜民一起受到明成祖朱棣的宠遇。家居钱塘(今杭州),逝于金陵(今南京)。

杨讷作杂剧18,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西游记》共计524出。写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故事,自玄奘出世,一直写到取经东归、功成行满。其中包括唐僧收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为徒,降服鬼子母、逃离女儿国、火焰山除害,其间穿插孙行者因偷仙桃、仙衣被压在花果山,猪八戒骗娶裴海棠等情节。全剧人物众多,文臣武将、闺秀村姑、神佛妖魔,一应俱现。主要人物孙悟空的性格虽然不如后来小说所写那样鲜明、完整,但对他的疾恶如仇、抱打不平以及诙谐风趣的性格特点,已有比较着力的描写。第5出写唐朝文武官员为玄奘饯行。第6出接写“村姑演说”,从一个村姑的观察角度,描写百官饯送的盛大场面,不仅饶有风趣,也见出作者布局的匠心。  《西游记》以多本连演一个故事和分本分出的体制,都显示了杂剧向传奇戏曲过渡的痕迹。

杨  慎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29,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杨  素 

隋代诗人、大臣。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为北周丞相,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卒谥景武。

杨素与诗人薛道衡友善。今存其诗都是与薛唱和相赠之作。大业二年(606),作五言诗《赠薛播州》 14章(一谓14首),共700字。从天下纷乱说到统一,又从求才、立朝、出守写到归闲,末致相思相勉之意。一题数章,章法整齐,而不露排偶之迹。《隋书》、《北史》本传誉为“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为一时盛作”。清代王士□认为杨诗“沉雄华瞻,风骨甚遒,已辟唐人陈、杜、沈、宋之轨”(《古诗选·凡例》),显示着隋诗向风骨、声律并重的初唐诗歌发展的趋势。

《隋书·经籍志》著录《杨素集》10卷,已佚。《全隋诗》录存其诗 6首(一作19首)。事迹见《隋书》本传。

杨  炯 

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

杨万里 

南宋诗人。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生平 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浚重新起用,杨万里被荐为临安教授,以父丧未能赴任。服丧期满,改知隆兴府奉新(今属江西)县。在任时禁吏胥贪赃,甚得民心。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陈述关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刑法”、“民政”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受到宰相陈俊卿、虞允文的重视,征召为国子博士。次年,侍讲张□(张浚之子)因反对任命外戚张说而谪守袁州,杨万里抗疏挽留,又致书虞允文,劝他主持公道。虽然张□仍被贬谪,但杨万里的言行,却受到公论的赞许。屡迁至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外出任漳州知州,不久改知常州。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监,升任广东提点刑狱。淳熙九年,因母丧去职。十一年服满返杭,任吏部员外郎,升郎中。次年,因地震应诏上书,劝告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治舰扼险”,以“足国裕民”。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后迁秘书少监。高宗卒,万里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触怒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杨万里被召入朝,任秘书监。年底,金谴使来贺正旦,万里奉派为接伴使,此行途中,题咏颇多。绍熙元年(1190),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这时朝议欲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他上疏反对,并拒不奉诏,因此触怒时相,改任赣州知州。万里不去赴任,请求还乡。此后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宁宗即位后,屡次召他入朝任职,都坚辞不就。开禧二年(1206)卒于家中。临终前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和陆游的《示儿》诗体现了同样深沉的忧国感情。

诗歌创作与诗论 杨万里的诗作今存4200余首,其中有不少作品内容比较充实。从他的第一部诗集《江湖集》开始,便写下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的作品。如《读罪己诏》,对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变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龟阁学》,对□党得势、忠良被逐表示愤慨;《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对爱国名臣张浚抱恨以殁深表痛惜。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忧愧悲愤,发而为诗,有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淮河流域,原为宋朝版图,如今淮河成了宋金疆界,中流以北,即是天涯,南北人民,失去了往来的自由。诗人抚今追昔,百感丛集,即景抒怀,比兴互陈,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已尽而味方永”(《诚斋诗话》)的艺术境界。此外,象《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的“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雪霁晓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以及《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雨作抵暮复晴》等诗篇,同样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杨万里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民劳动生活的诗,如《竹枝歌》7首写舟人纤夫雨夜行船:“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劳细雨送残更?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对辛苦劳役的下层人民表示关切。《圩丁词十解》是他路过当涂看到圩丁筑堤而写的,目的在于“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劳”,诗中以赞赏的态度描绘了水利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插秧歌》则描写了农民在雨中紧张劳动情景。象“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未送太仓新玉粒,敢先云子滑流匙”(《至后入城道中杂兴》)以及《悯农》、《悯旱》、《农家叹》、《秋雨叹》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农民的遭遇深表同情。

杨万里诗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比较有特色。他的诗初学江西诗派,《江湖集》自序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年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他的第二部诗集《荆溪集》自序中说他初学江西,又学陈师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后来还学过晚唐诗,直到51岁时,才“忽若有悟”。跳出步人后尘的路子,自辟蹊径,面向大自然寻找诗意:“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诗》中写道:“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由师法前人到自筑诗坛,由在书本中寻诗到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写诗的材料,使杨万里的诗终于摆脱了江西诗派脱离生活、摹拟古人,只在字句韵律上着意锻造的风气,形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诚斋体的形成,与杨万里所提倡的“活法”有关。“活法”原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吕本中提出的,意在“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杨万里的“活法”也包含这个意思,但立足点则是师法自然。他的诗友张□说:“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杨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跳腾踔厉,追摄造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自然情趣,并用生动、活泼而又富有变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杨万里的“活法”。

与此相应,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过宝应县新开湖》:“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都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景物的“活”来表现意趣的“活”。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类诗大都想象丰富、奇特,景物活,意趣活,表现手法也同样活,一笔一转,一转一境,令人目不暇接。

诚斋体的另一特点是幽默诙谐。大自然的一切,大而日月山川,小而蜂蝶花木,无不收拾入诗,并且涉笔便有谐趣,以至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语。《嘲蜂》、《嘲蜻蜓》、《嘲稚子》、《嘲星月》、《戏笔》等,都富有幽默感。有些诗,还能于诙谐中寓讽刺之意和激愤之情,如《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至于《嘲淮风》:“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观蚁》:“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嘲讽之意,更灼然可见。

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择、熔炼俗谚口语入诗,这是“诚斋体”的又一特点。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词、押险韵、造拗句,显然是一种大胆的解放。《竹枝歌序》称隐括纤夫舟人“吟讴啸谑”而为歌,可见他对民歌的语言形式也有所吸收。如《檄风伯》中写与风神相戏:“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端能为我霁威否?岸柳掉头荻摇手!”很能体现诚斋体的各项特点。

杨万里在当时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在南宋诗坛声誉甚高,并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诗人的推许(刘祁《归潜志》卷八)。但杨万里诗歌在内容上比陆、范要逊色一些:其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沉痛,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赶不上范成大的深刻,数量上也少得多。采用“活法”无微不至地“斧藻江山,追逐风月”,这是杨万里的主要成就所在。“诚斋体”在造意、选材和风格上虽有独创性,但由于题材的琐屑细小,以致境界不甚开阔,加之他有时过分追求趣味性、“信手”、“走笔”,致使一些诗作缺乏必要的艺术概括,草率成章;语言有时也不经选择,随便运用,以致后人有“佻巧”、“油滑”之讥。他的七言绝句对南宋中后期的江湖派诗人及清代的郭□等人影响较大。

杨万里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诚斋诗话》及一些序文中。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称诗是“矫天下之具”(《诗论》),并认为诗歌应该是有为而作,起到某种扬善讽恶的作用,不能无病呻吟。在表现方法上,他重视委婉含蓄,尚“意”重“味”。他所说的诗“味”,既继承了司空图“韵味”说的特点,但又受到江西诗派诗论的一些影响,求“味”而不离“形”、“法”。当然,杨万里讲的“法”主要是“活法”,他崇尚独创,反对死守规则的“舍风味而论形似”的模拟之风。因此,杨万里与江西诗派诸人不同,他大力提倡晚唐诗风,追求“晚唐异味”。在评论前人时,他也能脱离时人偏见,既推崇杜甫、黄庭坚,也称赞李白、苏轼。其《江西宗派诗序》云:“今夫四家者流,以苏似李,黄似杜。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比喻佳妙,常为后人引用。《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

词与辞赋 《历代诗余·词话》引《续清言》语,称杨万里“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其词作今存15首。其中如〔昭君怨〕《赋松上鸥》:“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词风活泼清新,饶有趣味,和他的诗风很相似。

杨万里的辞赋也比较有特色。如《浯溪赋》以剥藓读元结的《中兴颂》碑为引子,借唐玄宗、肃宗父子的往事讽谕时事,对宋徽宗、高宗父子进行了批评,时人争相传诵,与范成大《馆娃宫赋》齐名。《海□赋》写宋军以海□船大破金兵于采石矶的战役,也具有现实意义。这类赋和欧阳修、苏轼的作品一样,摆脱了汉赋板重的句法和齐梁骈俪风气,以散势行韵文,韵脚多在虚词之前,读起来一气贯串,流利自然。

杨万里还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20卷。他解释《易》的观点与程颐相近。因爱引用历史事件来证实《易》经,曾为后世经学家非议。但纪昀等人仍认为《诚斋易传》有“不可磨灭”处(《四库全书总目》)。

所著《诚斋集》 133卷(包括《江湖集》、《荆溪集》等10种诗集及其他各体文章),有《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又有《杨文节公诗集》42卷,清乾隆年间杨云采据明本校刻。《诚斋易传》20卷,以曝书亭影宋本为佳。《诚斋诗话》1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杨维桢 

元代文学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任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升调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元末兵乱,避地富春山。后徙居钱塘,张士诚招他,不往。又迁苏州、松江等地。筑室松江,和一批文人墨客“笔墨纵横,铅粉狼藉”,沉溺于声色,生活上相当放纵。在元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情况下,他借此保全自己,故作狂放。传说他在松江,曾游盘龙塘,夜宿普门寺,盗贼乘他不在家,将财物尽皆偷去。黎明家人前往报告,他却仍赋诗不辍,说“老铁在,是区区长物,又奚足恤”!明洪武二年(1369)召他去修礼乐书,他辞谢说:“岂有八十岁老妇人,就木不远,而再理嫁者耶?”不愿出仕。死后,宋濂为他写了《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

杨维桢创作以诗歌为主。他在元代后期诗风趋向委琐靡弱之际,提倡古乐府,但佳作不多。他的较好的诗如《庐山瀑布谣》、《皇娲补天谣》、《古愤》、《盐商行》、《贫妇谣》、《城门曲》等,比较古朴雄浑;其中如《盐商行》、《贫妇谣》、《食糠谣》等,反映了民生疾苦和世态炎凉。《食糠谣》中写:“朝食糠,暮食糠,食糠不如彘与□。”杨维桢还写宫词和竹枝词,以及艳体诗,如《香奁八题》等。不少作品流于庸俗。杨维桢墨迹

他有时还喜做翻案文章,如《炮烙辞》支持纣王。黄□评此诗说:“此独夫可取处,古人未言。”他的散文《守城论》,说筑城并不可靠,可靠的是民心。民心不顺从,筑城也无用。他说四明的城很坚固,方国珍一攻就进去了,无人肯死守。他批评一些统治者只知恃城池坚固,不知恃人民的拥戴。另外一篇散文《榆溪草堂记》写于元末战乱之时,记他游山玩水到一草舍人家。看见里面住着一位陶姓隐士,他想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脱巾据床,非常羡慕这位主人的生活。作者另有《小桃源记》说:武陵的桃花源有父子而无君臣,天台桃源有夫妇而无父子。只是小桃源隐而不绝俗,君臣、父子、夫妇均有。这里表现了杨维桢的地主士大夫式的空想世界。

杨维桢以拟古乐府见称于时,张雨《铁崖先生古乐府序》说:“今代善用吴才老韵书,以古语驾御之,李季和、杨廉夫遂称作者。廉夫又纵横其间,上法汉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之间,故其所作古乐府辞,隐然有旷世金石声,人之望而畏者。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荡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东南士林语之曰:‘前有虞、范,后有李、杨。’”对杨维桢所写乐府古辞,大加赞赏。并称“承学之徒,流传沿袭,槎牙钩棘,号为‘铁体’”。他的门生章琬说:“南北词人,推为一代诗宗。”惟钱谦益对他的作品颇加非议。

杨维桢还写了一些传记,如《冰壶先生传》、《竹夫人传》,都写假想的人物和事件,近乎小说。由于作者要避开现实的矛盾,又不敢敞开幻想的大门,故其人其事不免显得单薄,但文字却十分朴雅,表现了作家的老练文笔。

著有《铁崖先生古乐府》10卷,《复古诗集》 6卷,《东维子文集》31卷。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