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10)

 

本页内容提要

费唐臣

冯  班

冯桂芬

冯梦龙

冯惟敏

冯  煦

冯  衍

冯延巳

富嘉谟

傅  亮

傅  咸

傅  玄

傅  毅

 

费唐臣 

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其父费君祥,曾与关汉卿交游,撰有杂剧《才子佳人菊花会》一种。费唐臣撰有杂剧三种,其中《斩邓通》、《汉丞相韦贤□金》已佚,现存《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一种,描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故事,对封建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都有所揭露。如写御史李定用断章取义、曲解原作的手法,弹劾苏轼“托吟咏而谤讪朝廷”。又如写苏轼谪居黄州时,杨太守对他冷酷无情。当他奉诏回朝时,杨又赶来巴结。作者通过苏轼的遭遇,鞭挞了“清浊不分,仁义不存”、“仗富欺贫,倚势欺人”的黑暗社会现象。此剧艺术上也有特色,第二折写苏轼在风雪中走向黄州,“泼墨云垂四野,铸银河插半天,把人间番做了广寒宫殿”,“可做了雪拥蓝关马不前,哽咽无言”,情景交融。这些文词颇为旧时曲论家所推崇,甚至叹为元人杂剧的“观止”。不过作为戏剧,费唐臣的作品结构比较松散,这是其缺点。

冯  班 

清代诗人。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末仕。

冯班为钱谦益弟子,被称为“虞山诗派”的传人之一。论诗反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以为“似是而非,惑人为最”(《严氏纠谬》)。他主张“诗以道性情”,但最后又归结到温柔敦厚。他也主张善于学古,“不善学古者,不讲于古人之美刺,而求之声调气格之间,其似也不似也则未可知,假令一二似之,譬如偶人□狗徒有形象耳”(《马小山停云集序》)。他提倡“隐秀之词”,“隐者,兴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者也;秀者,章中迫出之词,意象生动者也”(《钝吟杂录》)。他的论诗主张对反神韵说的赵执信很有影响。冯班作诗,宗法晚唐,于李商隐用力尤深,力求锤炼藻丽。他有一些诗伤离念乱,有一定内容深度,如《杂诗》:“诵君恸哭书,咏君黍离诗,悠悠寸衷事,百岁谁当知”。《兵后经郡齐门故人废园有感》:“雀乱鸦啼燕不回,曲池平后劫成灰。……蔓草江淹何限恨,青枫宋玉有余哀。”又如《临桂伯墓下》、《江南曲》等篇,都寄寓了故国之思。

著有《钝吟全集》23卷,有康熙己未刻本行世,另有《常熟二冯先生集》,是与其兄冯舒的合集。

冯桂芬 

近代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冯桂芬在苏州兴办团练,为清王朝收复松江府诸城,升右中允。但赴京一年即告归。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占领苏州,他逃到上海,参与组织由江浙官绅和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的会防局,又为苏南官绅写信向曾国藩求援,促使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至上海攻打太平军,并参加了李鸿章幕府。清军夺取苏、常后,他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使苏南封建地主阶级获益,章太炎在《□书·定版藉》中曾予以抨击。

冯桂芬还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约20年。所学甚博,经史掌故之外,于天文、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对当时的河□、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的主张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改良派奉为先导。俞樾曾经赞扬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显志堂集序》)。

冯桂芬的文学主张,要求突破桐城派的樊篱。他在《复庄卫生书》中声言“不信义法之说”,并针对桐城派所标榜的孔、孟、程、朱的“道统”,指出文虽载道,“道非必‘天命’、‘率性’之谓,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数,无一非道之所寄,即无不可著之于文”。又针对桐城派标榜的韩、柳、欧、苏的“文统”,指出“长于经济者,论事之文必佳,宣公奏议,未必不胜韩、柳;长于考据者,论古之文必佳,贵与《考》序,未必不胜欧、苏”。明确要求“称心而言”,扩大散文的思想内容,解放散文的语言形式。他认为桐城义法是束缚散文创作之“例”,反对“周规折矩,尺步绳趋”,体现了鸦片战争前后要求打破桐城枷锁的进步潮流。

冯桂芬文,长于持论,不为浮词,以政论文成就最高,往往心细虑周,指陈剀切,气理畅达。有《校□庐抗议》40篇,最为突出,曾被俞樾比作仲长统的《昌言》。如《制洋器议》开头说:“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但其子所编的《显志堂集》,则将《采西学议》、《制洋器议》等最有代表性的18篇略去,仅收22篇。除《校□庐抗议》、《显志堂集》外,还有学术著作《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失算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等。

冯梦龙 

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生平 冯梦龙少年时即有才情。博学多识,为同辈所钦服。为人旷达,治学不拘一格,行动也每每不受名教束缚。曾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结社作文。在嘉定侯氏西堂读书时,与侯峒曾兄弟及其他名士,卷帙过从,文章往还。熊廷弼督学南京时,曾把冯梦龙视为隽才宿学,予以甄拔。但他自早年进学之后,屡考科举不中,久困诸生间,落魄奔走,曾以坐馆教书为生。万历末,冯梦龙应麻城田姓邀请,去讲授《春秋》。天启元年(1621),冯梦龙宦游在外,次年因言论得罪上司,归居乡里。天启六年,阉党逮捕周顺昌,冯梦龙也在被迫害之列。就在缇骑横行时,冯梦龙发愤著书,完成《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纂工作和《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的评纂工作。崇祯三年(1630)取得贡生资格,任丹徒县训导,七年升福建寿宁知县。任职期间,“政简刑清,首尚文学”(康熙《寿宁县志·循吏传》),曾编修《寿宁待志》。十一年秩满离任,归隐乡里。晚年仍孜孜不倦,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和戏曲整理研究工作。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冯梦龙站在封建正统立场悲痛欲绝,他怀着中兴希望编了《甲申纪事》一书。清兵南下,他怀念故国,辗转于浙闽之间,刊行《中兴伟略》诸书,宣传抗清。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又有说是被清兵所杀。

“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一时名士推盟主,千古风流引后生。桃李兼栽花露湿,宓琴流响讼堂清。归来结束□东隐,翰□机专手自烹。”文并简所作这首《冯犹龙》诗,是对冯梦龙一生的最好概括。

文学思想 冯梦龙生平酷爱李卓吾文学主张,奉为蓍蔡,深受其影响。他明确地指出:“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凡事从道理上去做的必勉强,只有出自至情者才真切。于是公开主张“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情史序》),反对用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传统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上,冯梦龙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一种是出自田夫野□之口的真文学,一种是荐绅学士乐道的假文学。只有自然地发于中情的文学,才算真文学,才能表达人的性情。《诗经》是善达性情者,而自六朝以来,诗被用以“见才”、“取士”和“讲学”,便流于陈腐,不能再很好地表达人的性情了,于是演变为词,词增损为曲,套数,曲浸淫而为杂剧、传奇戏曲。文学的发展,文体的变化,“固亦性情之所必至也”(《步雪新声序》)。如曲不足以表达人的性情时,也“势必再变而是《粉红莲》、《打枣竿》矣”(《太霞新奏序》)。在冯梦龙看来,文学应该发于人的中情,表达人的性情,而人的性情,最为活跃,是推动文学发展变化的力量,某种文学一旦成了说教工具,它就会僵化,而被另一种足以表达性情的文学所取代。这种崇尚自然,提倡表达人的性情的文学思想,打破了以封建道统为衡量品评文学的原则,对御用、消遣和帮闲文学,无疑是一种批判和否定。至于认为文学有真假两种,提倡真文学,反对假文学,认为文学更迭过程就是田夫野□不断创新、新兴的活文学取代陈腐的死文学的过程,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卓见。冯梦龙就是在这种进步的文学思想指导下从事各项文学活动的。

民歌和通俗小说的提倡整理 冯梦龙在万历四十年(1612)前后曾编印过两部民间歌曲集《挂枝儿》和《山歌》,收录了盛行于吴中的民间歌曲800多首。这些作品,多半是田夫野□矢口寄兴所为、荐绅学士不道、诗坛不刊的“私情之谱”。冯梦龙之所以喜爱,并冒着被攻讦的危险将它们编印成册,使之广泛流传,就在于他认为,这些作品均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山歌序》)。如《挂枝儿》中的《泥人》和《万离》等,写男女坚贞相爱,朴实自然,有情有理,表达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这无疑具有冲破虚伪而残酷的封建礼教束缚,去争取自由、幸福和强调人的价值的意义。刊行之后,风行一时,“举世传诵,沁人心腑”,“真可骇叹”(沈德符《野获编·时尚小令》)。不过,其中也有一些色情和庸俗趣味的描写,格调不高。

在通俗小说方面,冯梦龙也是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古今小说序》)这说明冯梦龙已意识到通俗文学在广大没有文化的市民和农民中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艺术影响,他提倡通俗文学,就是为使小说从单纯地供少数“文心”者思辨、阅读和消闲中解脱出来,而去适应广大“里耳”者的审美趣味。冯梦龙收藏了很多古今通俗小说。在天启年间,择其可以“嘉惠里耳者”百二十篇,分三次刊行。此即为人们所共知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及其他小说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宋元旧篇,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但已难以一一分辨清楚。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如《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在这些作品里,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名教、传统观念是相违悖的。象卖油郎秦重之所以博得花魁莘瑶琴的欢心,就在于他的忠厚老实,知情识趣,尊重人的尊严;莘瑶琴决心委身于秦重,表示“布衣蔬食,死而无怨”,就在于她看清楚那些衣冠子弟均是酒色之徒,无怜香惜玉的真心,这就在婚姻和爱情问题上提出了新标准:彼此了解、互相敬重的爱情。而门第、权势、富贵和等级被唾弃了。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市民思想意识的一种表现,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礼俗去争取纯真爱情的意义。“三言”里也有一些描写神仙道化,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的作品。所以“三言”即表现了资本主义萌牙时期的新思想,又存留有消极、腐朽、庸俗的旧意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正如《今古奇观序》中所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目。”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明代天许斋刻本《古今小说》插图

冯梦龙尚有长篇小说两种:《平妖传》和《新列国志》。《平妖传》是增补罗贯中《平妖传》而成,回数增加了一倍,它完成于万历四十年前后。冯梦龙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提供了“妖由人兴”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描写上也有特色,但敌视农民起义的情绪强烈,因果报应的污垢浓厚,其社会价值和意义,远不及“三言”。《新列国志》是据余邵鱼《列国志传》“重加辑演”为一百八回,完成于晚年。它本于《左传》《史记》,旁及诸书,搜罗极富。考核甚详,凡列国的废兴存亡,行事的是非成败,人品的好丑忠□,一一备载,联络成章,但文采不足,少艺术魅力,难以与《三国志演义》相埒,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也不能与“三言”并论。

戏曲整理及其他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提出主张。至于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传奇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传奇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同前)。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传奇更定工作的。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和《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传奇之衮钺”的作用。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著名昆曲剧目,便有采用冯梦龙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传奇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冯梦龙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传奇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冯梦龙的散曲集《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从残存的数十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散曲多“极摹别恨”之作。他的诗以通俗平易见长,虽不成诗家,但亦有可观之作。如在知县任上写的《催科》,其中便有“带青□早稻,垂白鬻孤孙”之句。正如钟惺所评:“下句更惨。二语出催科吏之口中,亦无可奈何之极矣。”(《明诗归》卷七)

此外,冯梦龙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古今谭概》、《太平广记钞》、《智囊》、《情史》、《太霞新奏》等,并有笑话集、政论文等十余种传世,还撰有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

明代文学是以小说,戏曲和民间歌曲的繁荣为特色的。小说、戏曲方面,颇有一些大作家,但在小说、戏曲、民间歌曲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明一代唯冯梦龙一人而已。

冯惟敏 

明代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人。自幼随父游宦南京、平凉、石阡等地。聪颖好学,才华富瞻,与兄惟健、惟重及弟惟讷同以诗享名齐鲁间,时称“临□四冯”。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中乡试,累举进士不第,居家25年。曾得罪山东巡按段顾言而遭逮治。后任涞水知县。又因惩办“豪民”而为势族所不容,谤诟四起,谪镇江府学教授,又迁保定府通判、鲁王府官等,隆庆六年(1572)弃职归,筑“即江南”亭于冶源别墅,因称海浮山人,日与朋辈觞咏其间至终。

冯惟敏虽然出仕十余年,但官小事杂,很不得志,在散曲中抒写了他的愤世乐闲的感情,他的“归田小令”写得很真挚。他的散曲,能跳出只写吊古厌世、谈禅归隐、林泉逸兴,男女风情的窠臼,将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的诸方面,丰富了曲作的内容。

首先,他的一些暴露政治黑暗和社会弊端的作品。有讽刺统治集团腐朽无能,颠倒是非曲直的,如〔清江引〕《八不用》、〔朝天子〕《解官至舍》;有谴责贪官污吏刻剥罪行的,如〔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新水令〕《十美人被杖》;有揭露上层社会尔虞我诈、贤愚不辨的,如〔端正好〕《徐我亭归田》、〔一枝花〕《对驴弹琴》;有对科举制度表示不满的,如〔粉蝶儿〕《辞署县印》、〔折桂令〕《下第嘲友人乘独轮车》;还有指斥江湖术士骗钱害人的,如〔朝天子〕《四术》等。其次,他还有不少关心农事、同情农民的作品,如〔胡十八〕《刈麦有感》、〔折桂令〕《刈谷有感》、〔玉江引〕《农家苦》,以及《喜雨》、《苦雨》、《苦风》、《喜晴》(以上皆〔玉芙蓉〕)等。此外他还有一些曲作,如〔端正好〕《吕纯阳三界一览》、〔耍孩儿〕《骷髅诉冤》、〔耍孩儿〕《财神诉冤》三组套曲,借神鬼反映现实社会,抒发愤懑之情。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而象“嘲谑”一类的篇什,则失于颓唐,暴露了作者消极的一面。

冯惟敏散曲的艺术风格,以真率明朗、豪辣奔放见长,但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他的作品大量运用俚语俗谚,不事假借,极少雕饰,幽默诙谐,气韵生动,保持了散曲通俗自然的本色美。有时他将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词入曲,任意驱遣,浑然天成,毫无生硬枯涩之弊。总之,从基本方面看,他的成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作家,使明代散曲达到了新的高峰。对于冯曲,历来论者评价较高,如王世贞说:“北调……近时冯通判惟敏,独为杰出,其板眼、务头,□抢紧缓,无不曲尽,而才气亦足以发之;止用本色过多,北音太繁,为白璧微□耳。”(《艺苑卮言》)

曲作《海浮山堂词稿》4卷,收小令170首,套曲近50首,属北曲。有嘉靖四十五年(1566)冯氏家刻本,今所见本是万历间冯氏后人刊本,而仍用原序。全书依年分类,编次井然,各曲之后时有自记,盖作者晚年手订之本。附录《玉殿传胪》、《僧尼共犯》杂剧 2种。又有任中敏编《散曲丛刊》本,即据“家刻本”覆印,然删去杂剧 2种。另有明代汪氏环翠堂刻《坐隐先生选本》,此本妄改之处甚多。又有凌景埏、谢伯阳以九种刊本校勘标点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海浮山堂词稿》。传世著述尚有《石门集》 1(又名《别驾集》)、《冯海浮集》1,以及与王家士、祝文合纂之《临□县志》4卷。此外,尚著有《山常辑稿》、《山堂诗稿》、《保定府志》等,均佚。

冯  煦 

近代词人。字梦华,号蒿□,晚自称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二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阳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并参与纂修《江南通志》。

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其词出入于姜夔、张炎之间,谭献称其能入纳兰性德、朱□尊之室。所作多感旧怀人或客游思绪,哀惋低回。如〔八声甘州〕《乙亥除夕作》、〔霓裳中序第一〕《丙子元夕,与次泉踏月夔州城东》、〔霜叶飞〕《秋暮过亏园同次米赋》等。  著有《蒙香室词》2,一名《蒿□词》,录词140余阕。尚有《蒿□词话》及《蒿□类稿》、《蒿□随笔》等。又据毛晋汲古阁汇刊之《宋六十一家词》精选为《宋六十一家词选》12卷。

冯  衍 

东汉辞赋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少时有奇才,20岁即博通群书。王莽时,冯衍辞不肯仕,后为更始将军廉丹□,冯衍劝廉丹屯兵大郡,以待时变。廉丹不听,战死,冯衍亡命河东。更始二年,尚书仆射鲍永行大将军事,冯衍出计言事,乃以衍为立汉将军。后降于光武帝,任曲阳令,转迁司隶从事。因与外戚交往,免官归里。明帝即位,上书自辩,终不见用,潦倒而死。

冯衍晚年,撰《显志赋》以自伤不遇。所谓“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凄情悲”,正是他写此赋的缘由。赋中借史实以讽谕时政,借追慕古人而抒发其郁抑不平。陆机《遂志赋序》、江淹《恨赋》均举此以为怨、恨的事例。赋用骚体形式写成,词意每仿效楚辞,终以文过其实,显得空洞,感人不深。然而它继王褒《洞箫赋》之后,多用骈偶辞句,对魏晋六朝骈俪文风影响较大。

《隋书·经籍志》有《冯衍集》5,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冯曲阳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冯延巳 

五代词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时,官至同平章事。

冯延巳学问渊博,善辩说,工书法,能诗歌,尤喜为词,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文辞清丽而内容单薄。但有些作品如〔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等,抒遣人物内心的哀愁情思,婉约缠绵,以景见情,兼寓感兴,且语言清新,以白描见长,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谒金门〕“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与李□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并为当时名句。

冯延巳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刘熙载曾指出:“冯延巳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得其深。”(《艺概》)冯煦也说:“吾家中正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李□、李煜),下启欧、晏,实正变之枢纽、短长之流别。”(《唐五代词选序》)

冯延巳词于宋初多已散佚,宋代陈世修辑录得120首,名《阳春集》,有四印斋刻本。但其中杂有温庭筠、韦庄等人的作品,据说还有欧阳修之作,较为可靠者近百首。在五代词人中,他是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一个。其诗则仅存断句。

事迹见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有《冯正中年谱》。

富嘉谟 

唐代散文家。武功(今属陕西)人。生卒年、字号不详。举进士后,于武后长安中转晋阳尉,与吴少微同官友善。唐中宗时预修《三教珠英》。韦嗣立荐为左(一作右)台监察御史,不久病逝。

唐初文章犹承六朝余风,尚徐庾体,轻艳绮靡。富嘉谟和吴少微的文章,始以经术为本,崇雅黜浮,渐趋雄迈,名重一时,人争效之,号“富吴体”,一称“吴富体”。张说论其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也,若施于廊庙,则骇矣”(《旧唐书·杨炯传》)。萧颖士于当时文辞独许陈子昂、富嘉谟、卢藏用(《新唐书·文艺传》)。富、吴与陈子昂同时而稍后,其文风也与陈子昂相近,对后来的古文运动具有启迪作用。杜甫诗中则以他与骆宾王并称,有“举天悲富骆”(《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之句。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富嘉谟集》1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4,《全唐诗》存其诗1首。此外,今人岑仲勉《续贞石证史》(载《金石论丛》)载近代出土富嘉谟、吴少微二人合作之《安平崔公志》,共千余字。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傅  亮 

晋宋间文学家。字季友。祖籍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傅咸之玄孙。晋末历任员外散骑侍郎、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入宋后封建城县公,入直中书省、专典诰命。宋武帝刘裕临死前,与徐羡之、谢晦等并受顾命,辅佐新主。元嘉元年(424)废少帝,迎立文帝,进爵始兴郡公。后被宋文帝所杀。

傅亮博涉经史,尤善文词,表策文诰,多出其手。《文选》选入其文 5篇。其中《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作于义熙十二年(416)刘裕收复洛阳之时。表中写道:“山川无改,城阙为墟。宫庙堕顿,钟□空列。观宇之余,鞠为禾黍。廛里萧条,鸡犬罕音。感旧永怀,痛心在目。”写故国沦丧之哀,语言精炼,近于白描,颇为感人。又有《感物赋》一篇,见于《宋书·傅亮传》,借夜蛾赴烛寓忧时之意。傅亮诗今存4首。梁代钟嵘《诗品》,称其诗“平美”,将其列为下品。其中《奉迎大驾道路赋诗》作于迎立宋文帝时,写他在政治风险中惴惴不安的心情,流露出对前途的深重忧虑,也较为真实。

《隋书·经籍志》录有《傅亮集》31卷,今佚。明人张溥辑有《傅光禄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傅  咸 

西晋文学家。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傅玄之子。曾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他为官峻整,疾恶如仇,直言敢谏。曾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并力主俭朴,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晋书·傅咸传》)。

傅咸诗今存10余首,多为四言诗,风格庄重典雅,但缺乏诗情。另有几首五言诗较有情采。例如《赠何劭王济诗》,“槁叶待风飘,逝将与君违。违君能无恋,尺素当言归。”情真意切,感情缠绵。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曾说长虞“深婉,得陈思一体”,当是指此类诗而言。《愁霖诗》则写得语言质朴,不同时俗。

傅咸有赋30多篇,多为抒情咏物之作。其中《粘蝉赋》、《青蝇赋》、《萤火赋》等,咏物中寓有生活哲理,“物小而喻大”,含意深刻。如《萤火赋》说:“不以姿质之鄙薄兮,欲增辉乎太清”,“进不竞于天光兮,退在晦而能明”。赞美了不竞虚荣的处世态度。傅咸曾奉诏治狱,有《明意赋》,其中“吏砥身以存公,古有死而无柔”等句,语言明快,可以见到他鲠直的个性。

《隋书·经籍志》载傅咸有集17卷,今佚。明代张溥辑有《傅中丞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傅  玄 

晋初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仕魏,封鹑觚男。入晋历任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为官清峻,贵戚慑伏。为御史中丞时,曾上疏议改屯田二八分制,恢复曹魏旧制,缓和民困。

傅玄博学能文,曾参加撰写《魏书》;又著《傅子》数十万言,评论诸家学说及历史故事。傅玄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余首,多为乐府诗。其中虽有一些宗庙乐章和艺术价值不高的模拟之作,但是也有不少作品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其中尤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突出。如《豫章行·苦相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和妇女的痛苦。《秦女休行》描写庞烈妇的正义复仇举动,《秋胡行》表现秋胡妻的贞烈、鞭挞了秋胡的轻薄行径,都从正面歌颂了妇女的高贵品质。他还有一首《墙上难为趋》,将贵族和贫士对比,有针砭社会的意义。傅玄的诗不求华艳,风格比较雄健,如《秦女休行》,后人就誉为“音节激扬,古质健劲”(《采菽堂古诗选》),颇有汉魏风韵,但语言有时流于艰涩。傅玄还有一些描写爱情的小诗,如《西长安行》、《车遥遥》篇、《云歌》等,善用比兴,宛转清巧,语简情深。象《云歌》这类长短句的形式,对鲍照的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隋书·经籍志》载有“晋司隶校尉《傅玄集》15卷”,今佚。明人张溥辑有《傅鹑觚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傅子》已佚,今存辑本。

傅  毅 

东汉辞赋家。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生卒年不详。明帝永平中,在平陵习章句之学,作《迪志诗》自勉并以明志。又因为明帝求贤无诚意,士多隐居,而作《七激》以讽谏。章帝时,广召文学之士,任他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作《显宗颂》10篇,文名显于朝廷。后被车骑将军马防聘为军司马。和帝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复拜请为主记室,及窦宪升迁大将军,又任他为司马。早卒。

傅毅博学多才,著有诗、赋、文章等28篇。辞赋中以《舞赋》较有名。它以清丽、流畅的笔触,描写歌舞场面,不乏精彩的片段。如写歌,则“明诗表指,□息激昂。气若浮云,志若秋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写舞,则“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体如游龙,袖如素□”,颇为生动传神。全赋铺陈有序,描写细腻,可了解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精湛,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方面的史料。

所存诗赋见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